摘要:在机器人技术高速发展的浪潮中,炫目的产品演示、轰动的市场宣传和层出不穷的融资消息,常常让人们相信机器人已经可以完全自主地运作。然而,在热闹的掌声与投资者的热情背后,却有一个关键事实常常被忽视:许多看似自主运行的机器人,其实还依赖人类的远程操控才能顺利完成任务。今年三月,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年度旗舰大会上展示了一款受《星球大战》启发的机器人。现场,这台机器人能够听从指令移动到指定位置,赢得观众的阵阵
在机器人技术高速发展的浪潮中,炫目的产品演示、轰动的市场宣传和层出不穷的融资消息,常常让人们相信机器人已经可以完全自主地运作。然而,在热闹的掌声与投资者的热情背后,却有一个关键事实常常被忽视:许多看似自主运行的机器人,其实还依赖人类的远程操控才能顺利完成任务。
今年三月,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年度旗舰大会上展示了一款受《星球大战》启发的机器人。现场,这台机器人能够听从指令移动到指定位置,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。但据一篇博客文章透露,演示中的机器人并非真正自主完成动作,而是由“幕后操控者”远程控制。换句话说,机器人每一次看似精准的动作,背后都有人工操作员决定其何时、何地移动。
这种人机结合的模式并不罕见。它说明,在复杂多变的真实环境中,现阶段的机器人技术仍难以完全独立运行。远程操作员是保证演示顺利、产品可靠的关键。但同时,这并不意味着机器人行业在“作假”。相反,人类的介入被越来越多企业视为通向更高自主化的必经之路。机器人公司利用操作员在远程控制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,来训练人工智能模型,从而不断减少对人工的依赖。
在机器人行业,公众演示往往是塑造品牌形象和投资者信心的重要时刻。于是,人工远程操控逐渐成为“公开的秘密”。去年十月,特斯拉在洛杉矶的robotaxi活动上展示了人形机器人Optimus,它能为客人端饮料、跳舞甚至互动。马斯克描绘了未来的愿景:这种机器人可以当老师、照看孩子、遛狗、修剪草坪乃至购物。然而,当客人询问是否完全自主时,机器人通过预设的方式回答:“我不是完全自主的,目前由人类协助操作。”
在行业里已经形成了一种“潜规则”:如果演示视频中的机器人真的是自主运行,公司通常会特别强调“autonomous”(自主)。比如,初创公司Skild AI在展示其软件操控机器人翻越障碍物时,就在视频全程打上“自主完成”的标注。这也意味着,那些没有特别说明的演示,很可能仍有人类在远程参与。
远程操作的首要目的,是帮助机器人应对各种突发状况。送餐机器人初创公司Avride就曾提到,机器人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是过高的路边石。当机器人遇到无法跨越的障碍时,它会识别到“自己被困住”,然后向远程操作员发出“求助信号”。此时,操作员可以接管控制,通过机器人的摄像头观察现场,再手动操控机器人绕开障碍。这些场景不仅帮助机器人顺利完成任务,也会被记录下来,用于后续 AI 训练,帮助机器人在未来实现自主应对。
这种模式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同样普遍存在。Alphabet 旗下的Waymo在完成新城市的地图绘制后,车辆可以实现无人类安全员的自动驾驶。但如果车辆遇到复杂的临时工地或特殊路况,远程支持团队仍会介入,提供必要指导。换句话说,即使是技术领先的公司,也没有完全摆脱远程人工干预。
越来越多的初创公司开始公开承认远程操作的重要性。送餐机器人公司Coco Robotics 的CEO Zach Rash就直言,过去远程操作被视为“禁忌”,外界会质疑企业在假装自动驾驶。但现在,他更愿意强调,远程操作并不是漏洞,而是宝贵的数据来源。比如,操作员在控制机器人时如果导致饮料洒出,这些“失败数据”也能成为训练样本,用来改进机器人的行为方式。
事实上,整个行业的目标都很清楚:短期依赖远程操作,长期走向更高程度的自主化。随着技术的迭代,未来理想的状态是让一名操作员同时监控甚至管理多台机器人。Ultra Robotics的CEO Jon Miller Schwartz曾说:“要让机器人全年无休地可靠运行,我们仍然需要人工监督。”这句话道出了行业的现实与愿景。
一些公司甚至从“全人工远程”起步,再逐渐过渡到半自动和全自动。例如,成立七年的汽车租赁初创公司Vay并没有让客户亲自去门店取车,而是由远程“驾驶员”通过多屏控制系统,把车直接开到客户指定地点。在拉斯维加斯,Vay的员工坐在办公室,手握方向盘,却能操控城市另一端的车辆。
而在工业机器人领域,类似的混合模式也广泛存在。Deft Robotics 的工程师 Gaurav Sethia 就指出,即使机器人能够在 80% 的时间里自主完成任务,但对于工业场景而言,这个比例仍不足以支撑可靠运营。剩下的20%人类介入,恰好弥补了机器无法覆盖的空白。
从表面看,远程操作似乎揭开了机器人行业“不够自主”的一面。但从更长远的视角看,这种模式反而是行业迈向成熟的必经阶段。正是通过不断的人机协作、数据积累和模型训练,机器人最终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自主。
机器人公司今天的选择,决定了未来它们能否真正兑现“自动化社会”的承诺。在此之前,我们需要认识到,幕后的人类操作员不是缺陷,而是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。